首页

丽足娇娃

时间:2025-05-30 03:01:35 作者:西南季风正式爆发 端午假期南方再迎大范围暴雨 浏览量:45316

  今晨,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到西南季风已经在5月24日爆发,为2010年以来最早;而距离我国雨季进程的另一重要推手——南海季风的爆发也只差“临门一脚”,此刻遥远南海低空吹拂的风正逐渐转向为西南风,更多澎湃水汽即将乘着季风涌上岸来。

  我国的雨季进程受季风气候影响,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差异,空间上自南向北分别形成华南前汛期、长江中下游梅雨、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;中西部地区形成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。季风爆发后,预示着未来有更多的水汽向我国输送,中东部雨季将陆续登场。

  就眼下而言,充沛的印度洋水汽借着已打通的西南季风“高速”通道,正源源不断地灌入我国,并将为接下来的新一轮强降雨的登场提供条件。

  首当其冲的是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等地。季风低压引导西南季风北上,叠加地形抬升,上述多地会有大到暴雨、局地大暴雨,降雨最强的时段会是在明天(30日)。

  之后,季风加强并进一步影响中东部地区。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唐晓静介绍,明天夜间,西南季风急流发展至长江一带,大气水汽非常充沛,同时北方高空槽甩下冷空气,冷暖交汇下,产生低涡切变并发展东移,预计5月31日至6月2日,长江中下游到江南华南一带将再度有一次强降雨过程!

  明天,中东部降水以小到中雨为主。

  5月31日至6月1日(端午假期前两天),长江中下游沿江雨势最强,其中5月31日,江汉、江淮、江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,湖北东部、安徽西南部、江西北部等地有暴雨、局地大暴雨。

  6月2日至3日,降雨有所减弱,主雨带东移南压至江南南部、华南、西南地区东南部,上述地区将有中到大雨。

  这轮强降水正好覆盖端午假期,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云南部分地区降雨较强,注意防范暴雨次生灾害,警惕地质灾害的滞后性。

  此外,季风爆发之后,也为台风的生成提供更多可能。

  掐指一算,自去年12月25日以来,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就一直“静悄悄”——台风“空窗”期已近半年。2000年以来,首个台风的平均生成日期为3月16日,今年的1号台风已迟到2个多月了。

  历史统计来看,最晚生成的首个台风是1998年第1号台风“妮蔻儿”(Nichole,1998年7月9日生成),而近些年大家有印象则是1601号台风“尼伯特”(2016年7月3日生成),它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生成第二晚的台风。

  2016年7月8日,台风“尼伯特”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台湾,强度超过1975年的Nina,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初台风,之后又以强热带风暴强度在福建泉州石狮市再次登陆。

  目前趋势来看,未来十天,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概率仍较小。对于台风,真的是怕它来,又怕它不来,更怕姗姗来迟的它是为“憋大招”。

  希望今年的台风都能正常点、温柔点!

  来源:中国天气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期货业协会原党委书记、会长安青松被“双开”

“我们认为职普融通是在高中阶段进行,实际上不是的,它应贯彻全学段。从中小学,甚至幼儿园阶段,就应有相关课程和活动渗入。”匡瑛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“我们的孩子选专业大多是盲目的,根本不知道一个专业学出来后能干什么。”

乌镇“网事”|共享共治 习近平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

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,关键在人才。《提案》因此专门提出建议,着力建强主流新闻舆论的人才队伍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保留、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,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新闻舆论工作干部人才。坚持政治性、专业性的双重高标准,加大采编队伍培训培养力度,打造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、适应青年舆论传播规律的全媒型工作队伍。

体育为媒 石榴花开——上海杨浦推进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

浦实注意到,他所乘坐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导航,融合了物理场景传感、遥感卫星测绘、网络地图等多个要素,车身加装了超清摄像头、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设备,“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甚至可以获得‘前车的前车’等模拟信息”。通过研究技术方案和现场观察,他判断,自己乘坐的车辆采用的是“车路云一体化”的多传感融合技术路线。

数字时代,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?

中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。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,意味着形成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。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,永远不会关上。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,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,形成更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。搞“小院高墙”、“脱钩断链”,是逆历史潮流而动,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。

严重偏离公益属性,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被撤销登记

在“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”方面,他主张坚持“有效超前”和“有效匹配”原则,加强人才供需预研预判,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周期,对全局性的人才需求趋势作出总体规划,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制订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,并予以发布。对年度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的重要领域、战略性新兴产业,应按照行政或业务指导关系,开展短期人才需求预测,并向社会滚动式发布。他提出,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吸收借鉴上述规划基础上,应合理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,调控好年度总体规模,引导规范高等教育发展预期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